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中區財產移轉規劃最佳稅務後盾

 

台中西屯新鮮人職涯規劃, 台中大里稅務申報會計服務推薦, 台中推薦核心審計會計服務推薦

感悟人生的經典文章    自尊是吃飽了之后的事情    自尊、面子,沒有吃飽飯之前有這玩意兒嗎?吃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,“對于一個餓得將死的人,一碗麻風病人吃剩的面條,是世間最珍貴的東西。當然也有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面粉的人,但人家是偉人。”    吃人嘴短的意思很明白,僅僅有這點意思簡直不算什么意思。我的意思是吃人一棵胡蘿卜所蒙受的屈辱怕用一棵老山參也難洗清。    我傻瓜一樣混進了首都北京之后,恨不得見了個動物就齜牙表示友好,但北京的動物兇猛程度是地球一流的,哪怕是條渾身污垢的野狗,也比外省的狗要神氣許多。那汪汪的吠聲里無法掩飾的透露出一些皇城根的味道。話說那一年,在一家又臟又破的似乎是純種老北京人開辦的冷面館子里,蒼蠅橫飛,老板娘粘膩,一頭生眵的狗伏在所謂的柜台邊上看我。我誠惶誠恐的把一塊肉扔給它,我的意思是說:“狗啊,不要仇視我,我知道北京是你們的北京,你很討厭我們這些外地土鱉混混,給你一塊肉,不要仇視我,我暫時居留在此,隨時都會回去。”狗汪地叫了一聲,好像我把一顆炸彈扔在它面前一樣。老板娘怒沖沖的說:“干什么干什么?吃飽了撐得難受不是?個崩鴨子挺的傻*一樣看你那操行欠戳!”我心里想這些北京人的語言怎么都是從褲襠里派生出來的?北京人這樣橫?北京人怎么這樣和八國聯軍一樣不講理?我喂他們狗吃肉是表示友好啊!這時從里邊走出一個北京胡同的典型形象的男子,那口與褲襠的關系十分密切的北京土話說得如同爆豆一樣,他說這位狗是從法國運回來的,純種,名種,價值起碼十萬元。這樣的狗不能隨便喂,這樣的狗吃的是配方飼料,維生素、蛋白質是有數的,多一點不行,少一點不可以,你亂給他肉吃,非打亂了它的內分泌不可。這還是狗嗎?我感到肚子要氣破了。那狗就憑著那個死樣也憑從法國進口?我們村垛旮旯里那些野狗也比它模樣俊秀許多倍。于是我說:“不要嚇唬鄉下人,不過是癩皮狗一條。”哎喲我的親娘,我這句話一出口,等于用火鉤子燙了老虎的屁股,那男人目放兇光逼上,那女人卡著屁股喊:“解放,你替我把那小子放了血。”    我很害怕。按照宰殺牲畜的一般順序,放血之后該是燒開水屠戮毛羽,然后是卸去頭腳,開膛破肚,摘出下貨,然后掛起來賣。也許明天早晨,也許明天中午,也許明天晚上,在醬肉的盤子里,在油炸的丸子里,在串肉的扦子上,就有了我的身體的一部分。想到此,脊梁一陣冰涼,哪里還有心吃什么冷面,貼著墻邊,點著頭哈著腰,嘴里一連串兒糟踐著自己跑了。    回到宿舍,越想越感到窩囊,于是便有了兩行狗屎一樣的淚水從眼里流出來。怨誰?怨自己,誰讓你去吃什么冷面呢?躲在屋里煮包方便面不就行了?為了不讓賣方便面的北京服務小姐心煩,你可以豁出去一次買上五十袋,把罪攢起來受了就行了。正想著呢,一個朋友進來,說你流什么淚?北京缺水,眼淚雖少也是自來水變成的。我一想有理,咱們外地人來了北京,事事都要小心,要哭回山東哭去,在北京要器可以,別喝北京的自來水你就哭。    朋友把我請去吃飯,吃了一盤胡蘿卜絲,吃一盤粉絲,吃了一盤什么肉忘了。吃完了,感動得我要命,吃人點滴,永世也不要忘。    隔了幾天,一群朋友聚會,我為一句什么話把請我吃飯的朋友得罪了,于是那朋友便咬著牙說:“你的良心讓狗吃了!前幾天,我去香格里拉飯店買了西班牙產的胡蘿卜,去長城飯店買了美國加州的醬小牛肉,還用上我爸爸出訪蘇聯帶回來的波羅的海的海魚子醬,吃得你小子滿嘴流油,一轉眼你就忘了。那些小牛肉還沒有消化完吧?”    我感到渾身冰涼,真是悔之莫及,我恨不得把自己這張作孽的嘴用膠布封了算了。你當年吃煤塊不也照樣活嗎?你去吃人家那胡蘿卜粉絲干什么?實在饞了你去買一麻袋胡蘿卜吃成了兔子也花不了二十塊錢,你吃人家那點東西,你就得承受人家的侮辱。    我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沒記性,像狗一樣,記吃不記打。當時咬牙切齒地發狠,過不了幾天就忘了。又有一次朋友請我吃飯,上了一只煤球爐子,爐子上放了一只鍋,鍋里放了十幾只蝦米,一堆白菜,還有一些什么肉忘了。吃著吃著我的兇相又畢露了。那朋友就說:“看,又奮不顧身了!”一句話把我的肚子涼透了,因為吃人家的東西所蒙受的恥辱一樁樁一件件涌上心頭。(人生感悟  www.lz13.cn)我怎么這樣下賤呢?我怎么這樣沒出息?你自己下個館子,老老實實地,吃了屈也不吱聲地花上幾十塊錢吃一頓不就行了嗎?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!你想怎么兇惡就怎么兇惡吃。你吃光了肉把盤子舔了也沒有嘲笑你。你忘了你是一個鄉巴佬,人家那些人從根本上沒把你當個人看,有時候找你玩,那就像天鵝有時要了解水鴨子一樣。我發誓寧愿餓死也不吃人家的東西了。我發誓萬不得已與朋友在一起聚餐時一定要奮不顧身地搶先付帳,我付帳,我吃得多你們就不會嘲笑我了吧?    有一次去吃烤鴨,吃了一半時我就搶著付帳了。幾十個貴種都十分高雅的填飽了那些寶紋雕成的胃袋之后,桌子上還剩了許多,這時農民的下賤心理又在我心中發作了,多可惜啊,這鴨,這餅,這醬,這蔥,多吃一點吧,我就多吃。這時,那人說:“瞧瞧莫言,非把他那點錢吃回來不可!”我感到臉上火辣辣的,好像挨了一頓耳刮子一樣。人家還說我:“你們說他飯量為什么那么大?他為什么吃得那么多?要是中國人都像他一樣能吃,中國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熱的資本主義了!”    我這才悲哀的明白了:“這世界上的事情早就安排好了,該著受侮辱的命,頭戴著皇冠也脫逃不了的。    前年春節回家,我把這此年在北京受到地屈辱對爹娘說了。娘說:“我就不信,人活一口氣,再去吃宴時,監行時你先吃上四個饅頭,喝上兩大海碗稀粥,上了宴席,還能做出那副餓死鬼的相來?”    回北京后,遵循母親的教導,上了宴席,果然不猴急了,吃得溫良恭讓,像英國皇室里的廚子一樣,我等待著大家的表揚,可是一個人說道:“瞧瞧莫言那個假模假事的樣兒!好像他只用兩只門牙吃飯就能吃出一個賈寶玉來似的!”眾人大笑,食欲大增,那匹人說:“人還是本色些好,林黛玉也要坐馬桶!”    娘啊,簡直沒有活路了。”我對我娘說。    我娘:“兒啊,認命吧!命中該受什么,就得受什么。”    我說:“娘啊,咱們一大家人,就單單我因為吃受忍辱負重,半輩子人了,這種狀況還沒改變。”    娘說:“兒啊,你這算什么?娘在六零年里,偷生產隊馬料吃,被李保管吊起來打,當時想,放下來干脆一頭碰死在樹干上算了。可等到放下來時,還不是爬著回了家。你大娘去西村討飯,討到麻風病人的家里,見過堂里一張飯桌,桌上一只碗,碗里半碗吃剩的面條,臟不臟!但你大娘撲上去就用手挖著吃了,還生怕人家看見罵!你受這點委屈算什么委屈?娘分明地看到你一天比一天胖起來了,不享福,如何胖?兒啊,你這是享福,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!”    我仔細思考著娘的話,漸漸地心平氣和了。是啊,所謂的自尊、面子都是吃飽了之后的事情,對于一個餓得將死的人,一碗麻風病人吃剩的面條,是世間最珍貴的東西。當然也有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面粉的人,但人家是偉人。如我這種豬狗一樣的動物,是萬萬不可用自尊啦、名譽啦這些狗屁玩意兒來為難自己的。分頁:123

張中行:老溫德  這說的是一九二三年起來中國,在中國幾所大學(主要是北京大學)教了六十多年書,最后死在中國、葬在中國的一個美國人,溫特教授。溫特是譯音,我看過兩篇介紹他的文章,都用這譯音名,可是同我熟的一個海淀郵局的郵遞員李君卻叫他老溫德。我覺得李君的稱呼顯得樸實,親切,不像溫特教授那樣有場面氣。后來聽北大外文系的人說,系里人也都稱他老溫德。這中文名字還大有來頭,是吳宓參照譯音擬的,推想取義是有溫良恭儉讓之德。這會不會有道學氣,比場面氣更平庸?我想,在這種地方,還是以不深文周納為是,所以還是決定稱他老溫德。老溫德來中國,先在南京東南大學教書,兩年后來北京,到清華大學教書。其后,抗戰時期,隨清華到昆明西南聯大,勝利后回北京,直到解放后,一九五二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,因為他是教文學方面課的,所以劃歸北京大學。我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學上學,其時他在清華大學任教,我沒聽過他的課,直到七十年代初,不只同他沒有一面之識,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。為什么想寫他呢?是因為一九七一年春夏之際,我自干校改造放還,大部分時間住在北京大學朗潤園(在校園東北部),他的住所在朗潤園西端石橋以西,住得近,常常在湖濱的小路上相遇,有招手或點頭之誼,又他的生活與常人不盡同,使我有時想到一些問題,或至少是他升天之后,看到人非物也非,不免有些悵惘,所以想說幾句。  關于他,有大節,依中國的傳統,排在首位的應該是“德”。他正直,熱情,同情弱者,為朋友不惜兩肋插刀。生活境界也高,熱愛一切美和善的,包括中國的文化和多種生活方式,繪畫、音樂等更不用說。其次是學識,他通曉英、法、德、西班牙、希臘、拉丁幾種文字,對西方文學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,開過多種課,都講得好。再其次是多才與藝,比如游泳,據說他能仰臥在水面看書。所有這些,介紹他的文章都已經著重寫了,也就可以不再說。  剩下可說的就只有我心目中的他,或者說,我的印象。我最初看見他,以一九七一年計,他生于一八八七年,其時已經是八十三歲。朗潤園的布局是,一片陸地,上有宮殿式建筑,四外有形狀各異、大小不等而連起來的湖水圍著。湖以外,東部和北部,北京大學新建了幾座職工宿舍樓;西部有個橢圓形小院,西端建了一排坐西向東的平房。湖濱都是通道。老溫德住西部那個小院,我住東部的樓房,出門,沿湖濱走,路遇的機會就非常多。他總是騎自行車,不快,高高的個子,態度雖然鄭重而顯得和善。問別人,知道是教英語的溫特,一個獨身的美國老人。日子長了,關于他就所知漸多。他多年獨身,同他一起住的是一對老而不很老的張姓夫婦,推想是找來做家務活的。夫婦居室,人之大倫,自然就不免生孩子,到我注意這個小院的時候,孩子大了,還不只一個,也都在一起住。院子不算小,春暖以后,直到秋末,滿院都是花,推想是主人愛,張姓夫婦才這樣經管的。飲食情況如何,沒聽說過,只聽說這老人吃牛奶多,每天要五六瓶。還吃些很怪的東西,其中一種是糠,糧店不賣,要到鄉下去找。我想,他的健壯,高壽,也許跟吃糠有關系,但吃的目的是健消化系統,還是補充什么營養,我不知道。  連續有十年以上吧,他,就我看見的說,沒有什么大變化。還是常騎自行車在湖濱繞,可是回到他那個小院就關在屋里,因為我從院門外過,總要往里望望,看不見他。后來,是他跨過九十歲大關以后,生活有兩種顯著的變化。一種是不知為什么,在小院內的靠北部,學校給他修建了較為高大的北房,大概是三間吧,外罩水泥,新樣式的。另一種是,仍然在湖濱繞,可是自行車換為輪椅,由張家的人推著。體力顯然下降了,面容帶一些頹唐。這一帶住的人都感到,人不管怎樣保養,終歸戰不過老;但都希望他能夠活過百歲,也覺得他會活過百歲。后來,湖濱的路上看不見他了,到一九八七年初,實際活了九十九歲多一點,與馬寅初先生一樣,功虧一簣,未能給北京大學的校史增添珍奇的一筆,走了。  聽郵遞員李君說,老溫德像是在美國也沒有什么親屬,為什么竟至這樣孤獨呢?獨身主義者?至少是早年并不這樣,因為劉烜寫的一篇傳記(題目是《溫特教授》——記一位洋“北京人”,見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《京華奇人錄》)里有這樣的話:  我注意到,聞一多(案二十年代初在美國與老溫德結識,成為好友,老溫德來清華任教是他推薦的,他遭暗殺后,骨灰多年藏在老溫德住所)書信中還說過,溫特教授“少年時很浪漫”。我們的視線一起掃過這幾個字,好幾次了,他從不作解釋,也沒有否認,我就不便追問了。  傳記的另一個地方又說,還是在美國時候,不老的溫德(而立與不惑之間),住屋的床上放一個大鐵磬,他向聞一多介紹鐵磬的用處是:“夜里睡不著覺時,抱起磬,打著,聽它的音樂”。我想這用的是佛家的辦法,如唐人常建詠《破山寺后禪院》尾聯所說:“萬籟此俱寂,惟聞鐘磬音。”這種磬音,粗說是能使心安,細說是能破情障的。如果竟是這樣,這先則浪漫,繼而以鐘磬音求心安,終于一生不娶,心情的底里是什么情況呢?曾經滄海難為水嗎?還是如弘一法師的看破紅塵呢?不管是什么情況,可以推想,情方面的心的狀態一定隱藏著某種復雜。  心里藏而不露的是隱私,也可以推想,任何人,或幾乎任何人,都有,甚至不少。也許只是由于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除了少數有調查癖的人以外,都視搜求或兼宣揚別人的隱私為敗德。何況德在知的方面也還有要求,是“不知為不知”。所以對于老溫德的生活,談到“浪漫”“獨身”之類就宜于止步。但是這“之類”又使我想到一些問題,雖然經常不在表面,卻分量更重,似乎也無妨談談。  說分量重,是因為一,更掛心,二,更難處理。古人說,飲食男女,這更掛心、更難處理的問題不是來自飲食,而是來自男女。與飲食相比,在男女方面,人受天命和社會的制約,求的動力更強烈,滿足的可能,輕些說是渺茫,重些說是稀少以至于沒有。顯然,這結果就成為:飲食方面,如果有富厚為資本,蓋棺之前,可以說一句“無憾”;男女方面,不管有什么資本,說一句“無憾”就太難了。有憾是苦,這來自人生的定命。有人想抗,其實是逃,如馬祖、趙州之流,是否真就逃了,大概只有他們自己能知道吧?絕大多數人是忍,有苦,咽下去。老溫德是用鐘磬音來化,究竟化了多少呢?自然也只有他自己能知道。  一般人的常情是不逃,也不化,并且不說,藏在心里。這樣,人的經歷,其中少數寫成史傳,就應該是兩種:一種是表現于外的,甚至寫成文字的,自己以外的人能看見,或進一步,評價;一種是藏在心里的,不說,極少數脫胎換骨寫成文字(如詩詞和小說),總之還是非自己以外的人所能見。假定社會上班馬多,人人都有史傳,這史傳也只能是前一種,“身史”,而不是后一種,“心史”。這心史,除自己動筆以外,大概沒有別的辦法。自己動筆,困難不在內(假定有動筆能力)而在外,這外包括社會禮俗和有關的人(也因為受禮俗制約)。能不能扔掉禮俗呢?這就會碰到變隱為顯,應該不應該、利害如何等大問題。侯河之清,人壽幾何,我們也就只能安于看看身史而不看心史了。  身史和心史,有沒有一致的可能?大概沒有。可以推想,以榮辱、苦樂的大項目為限,比如身史多榮,心史就未必是這樣;身史多樂,心史就未必是這樣。以劇場為喻,身史是前台的情況,心史是后台的情況,只有到后台,才能看到卸妝之后的本色。可惜我們買票看(www.lz13.cn)戲,不能到后台轉轉,也就只好不看本色而只看表演了。可見徹底了解一個人,或說全面了解一個人,并不容易;對于老溫德,因為他的經歷不同于常人,我就更有這樣的感覺。  還是安于一知半解吧。他走了,雖然差一點點未滿百歲,終歸是得了希有的高壽,以及許多人的尊敬和懷念。他多年獨身,但他曾經浪漫,希望這浪漫不只給他留下苦,還給他留下甜蜜的記憶。他沒有親屬,走了以后,書籍、衣物,也許還有那個鐵磬,如何處理呢?我沒有問什么人,只是從他那小院門外過的時候,總要向里望望。先是花圃零落了;繼而西房像是無人住了;至多四五年吧,西房和北房都拆掉,小院成為一片廢墟。人世就是這樣易變,從小院門外過的年輕人不少,還有誰記得在里面住幾十年的這位孤獨的人嗎?真是逝者如斯夫!   張中行作品_張中行散文 張中行:“我的朋友胡適之” 張中行:多讀多寫分頁:123

趙麗宏:“過橋去看文明戲”  四川北路周邊,多少影劇院曾經星羅棋布,它們是許多虹口人童年少年青年時代最難忘的記憶……“過橋去看文明戲”,是上海灘上的一句老話。“過橋”,是指從南向北過四川路橋;“文明戲”,是指電影。  過了橋就是四川北路。四川北路上曾經有過多少家影劇院,現在的上海人恐怕大多無法說清楚。在我童年的記憶中,這是一條和電影院聯系在一起的路。離四川路橋北堍不遠,就是郵電俱樂部,俱樂部里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劇場。再往北,到海寧路往東拐,能看到好幾家電影院,面朝南的是國際電影院,它的廣告和霓虹燈總是顯示出一種時髦和大氣,和它的名字相吻合。國際電影院最初的名字叫融光大戲院,上世紀30年代,魯迅先生常常到這里看電影。面朝西的是勝利電影院,它的規模比國際電影院小得多。它最初的名字是好萊塢大戲院,這里也是魯迅先生經常光顧的地方。小時候,勝利電影院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特別親切,它的圓形輪廓就像一個戴著頭盔的古代武士,墻上那兩個圓形窗戶是一雙大睜著的眼睛,老遠就盯著你看。勝利電影院南側的乍浦路上,還有解放劇場和虹口大戲院。虹口大戲院雖然不算大,卻在中國的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一頁。因為,它的前身,是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。中國的第二家電影院維多利亞活動影戲院,也在海寧路上。不過,大多數上海人都沒有見過這家影劇院,因為,1950年它就作為危房被拆除。原來的地基成為海寧路上的一個小公園,在公園的門口,是一排報廊。小時候,我曾在這個公園里斗過蟋蟀,也在報廊前讀過報。  從虬江路往北再走不到百米,是群眾影劇院。從群眾影劇院往北不遠便是橫浜橋,橋北首是永安電影院。不遠處,還有虹口區工人俱樂部劇場和紅星書場。和四川北路鄰近的馬路上,也有不少電影院。乍浦路橋南側的曙光電影院,嘉興路上的嘉興電影院,海門路上的東海電影院,東長治路上的長治電影院,東大名路上的大名電影院。這么多影劇院集中在這一帶,要想看電影,到四川北路總不會落空。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我常常去四川北路。我的外婆住在群眾影劇院附近,去看外婆那天,常常能到群眾影劇院看一場電影。星期天,哥哥會帶著我去四川北路,我們沒有興趣逛商場,目標只有一個:電影院。一家一家地尋訪過去,哪家放映新鮮的電影,我們便在(www.lz13.cn)哪家停留。有一次,哥哥手里捏著三角錢,帶我走遍了四川北路,想不到家家影院都是滿座。最后來到勝利電影院,那天放的是一部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匈牙利影片《神花寶劍》,也是滿座。我和哥哥站在電影院門口等退票,等電影開場后,終于買到了兩張票。為了看這場電影,我們幾乎花了大半天時間,因為來之不易,所以印象特別深刻。《神花寶劍》的故事,我現在還記得,影片中格斗比劍的鏡頭,至今歷歷在目,其中有一幕,主人公一劍劈倒一棵大樹,大樹轟然倒地,把對手壓在下面……在我的印象中,五六十年代,上海的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非常豐富,每家電影院上映的影片都不同。記憶中,少年時代在四川北路看過的國產片有《一江春水向東流》《烏鴉和麻雀》《海魂》《赤峰號》《畫中人》《柳毅傳書》《女理發師》等。那時,電影院里放映的外國影片更多,其中以蘇聯影片最多。最使我感興趣的,是那些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,譬如《復活》《父與子》《白癡》《牛氓》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。最早了解莎士比亞,也是在四川北路的電影院里,看了兩部根據莎翁戲劇拍成的電影,一部是英國電影《王子復仇記》,另一部是蘇聯影片《第十二夜》,一部是悲劇,一部是喜劇。在寫這篇短文時,無數少年時代看過的電影涌到了我的眼前,這些電影,是我認識世界和生活的一個重要的渠道。   趙麗宏作品_趙麗宏散文集 趙麗宏:詩魂 趙麗宏:光陰分頁:123

ACC711CEV55CE


台中大里風險諮詢會計服務推薦
投影機產業節稅方式 攝影設備產業節稅方式 外銷零稅率的適用

arrow
arrow

    jjvh5sanl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